“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目前在研管線占全球35%,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新藥研發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同時面臨嚴峻復雜的宏觀形勢,仍存在不少困難與挑戰,亟待穩預期、強信心,推動自主創新。”近日,全國政協委員、貝達藥業(300558.SZ)董事長丁列明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年全國兩會,丁列明持續關注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交《關于進一步穩預期強信心推動我國生物醫藥自主創新的提案》《關于大力推進干細胞產業和基因治療藥物研發的提案》《關于支持浙江改革創新加快打造生命健康科創高地的提案》三份提案。
作為國內創新藥行業發展的親歷者,丁列明觀察到,醫藥研發創新具有難度大、周期長、投入高的特點,“投資大幅下降是當前生物醫藥產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很多企業形容現在是生物醫藥產業的資本‘寒冬’,普遍信心不足”,他建議,“大力引導金融投資支持生物醫藥產業過冬、多措并舉持續鼓勵藥企自主創新、進一步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環境”,通過穩預期強信心,讓投資者敢于投資,創新者敢于創新,推動我國生物醫藥自主創新。
全國政協委員、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受訪者供圖
持續關注創新藥命題
面對當前生物醫藥產業面臨的投資大幅下降等突出問題,丁列明建議,“要大力引導金融投資支持生物醫藥產業過冬,建議進一步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強化政策統籌和有效引導,讓投資者敢于投資,創新者敢于創新”。
具體而言,他建議,對港股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放寬港股通納入標準,不再以入選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為前提,并將市值標準降至10億港元。支持生物醫藥企業通過IPO、再融資募集的資金投入新藥研發、早期臨床、優質藥品權益的戰略合作或相關股權收購,合理放寬審核要求,使其利用二級市場真正解決企業發展所需資金。支持龍頭生物醫藥企業通過發股購買資產等方式進行有效并購,適度提升國內生物醫藥市場集中度。鼓勵地方政府設立產業專項基金,與風險投資基金合作,共同支持生物醫藥研發。
除了關注生物醫藥產業投資,針對創新藥定價、醫保談判、進院使用等環節,丁列明也建議多措并舉,持續鼓勵藥企自主創新。
“在創新藥定價上,建立以臨床價值和社會價值為基礎和導向的價格形成機制,真正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不對創新藥價格進行干預限制,允許企業自主定價,保障合理價格與創新回報。”丁列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在創新藥醫保談判與支付上,丁列明建議,“改談價格為談支付標準,改獲批上市后方可談判為申請上市時即可談判,引導企業合理定價,也有利于企業開辟海外市場;已經納入醫保的創新藥,簡化期滿續約和新增適應癥續約規則,藥品價格已趨合理的不再作降價要求。”
而針對國產創新藥銷售“最后一公里”的進院使用等環節,丁列明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國產創新藥目前在進院應用上還存在一定的瓶頸制約,即便是得到過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被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產品,也曾遇到進院難問題,還遭遇過因藥占比考核被階段性斷藥的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創新藥使用在全部藥品中的比例只有11%左右,而美國接近70%。
基于國產創新藥進院使用的現狀,他建議,“切實發揮政府行政指令作用,要求醫院在創新藥上市后必須及時采購應用,真正取消用藥數量、一品兩規、藥占比考核等限制,促進創新價值實現。”
多維度支持細胞和基因治療產業發展
作為國際醫學前沿重點發展領域,細胞和基因治療正步入發展快車道。
“國外已有多款多種類型的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上市,國內已有5款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產品上市,上百個細胞和基因治療藥物處于不同臨床階段。” 丁列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目前我國細胞和基因治療藥物研發蓬勃發展,在一些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時產業發展仍有更多提升空間。
在此過程中,丁列明建議通過一系列舉措,多維度支持細胞和基因治療產業發展。
“細胞和基因治療藥物產品設計和制備工藝復雜,并常隨研究理論和技術發展迭代更新,不同于傳統化藥和生物制品,其作用機制、體內行為、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各自具有不同特點,個性化和特殊性非常突出”,基于此,丁列明建議,國家藥監部門緊跟前沿研究,成立專門部門,配備相應專業人才,加強與研發企業交流并給予指導,加快審評審批。
“FDA在生物制品評價和研究中心新建了治療性產品辦公室(Office of Therapeutic Products,OTP),指導開發創新性和差異化越來越高的細胞和基因治療藥物。建議借鑒他們的做法,鼓勵各方共同參與關鍵技術討論和標準制定,形成行業共識,快速更新CGT(Cell and Gene Therapy,細胞和基因治療)領域指南,以開放的態度寬進嚴出(IND相對易,BLA要求高)”,丁列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此外,他建議從支持產業發展層面加強布局規劃和政策供給;聚焦關鍵領域重點環節,大力支持轉化研究和臨床應用。
以下為部分采訪實錄:
《21世紀經濟報道》:今年全國兩會,圍繞國內生物醫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您將提出哪些提案?
丁列明:今年全國兩會,在前期深入調研、廣泛聽取行業和百姓心聲的基礎上,計劃提出3份提案:《關于大力推進干細胞產業和基因治療藥物研發的提案》《關于進一步穩預期強信心推動我國生物醫藥自主創新的提案》和《關于支持浙江改革創新加快打造生命健康科創高地的提案》。
《21世紀經濟報道》:在國產創新藥實現銷售的“最后一公里”上,創新藥入院通道、醫生開方等諸多環節,您認為還有哪些亟待提升的空間?
丁列明:國產創新藥目前在進院應用上還存在一定瓶頸制約,即便是得到過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被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產品,也曾遇到進院難問題,還遭遇過因藥占比考核被階段性斷藥的情況。據統計,目前我國創新藥使用在全部藥品中的比例只有11%左右,而美國接近70%。建議在國產創新藥進院使用上,切實發揮政府行政指令作用,要求醫院在創新藥上市后必須及時采購應用,真正取消用藥數量、一品兩規、藥占比考核等限制,讓這些更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承和身體素質特點的國產創新藥,早日惠及更多患者,更好地實現創新價值。
《21世紀經濟報道》:貝達藥業的埃克替尼片(凱美納?)、恩沙替尼膠囊(貝美納?)、貝福替尼膠囊(賽美納?)以及伏羅尼布片(伏美納?)等4款產品均納入2023年國家醫保目錄,對公司帶來哪些積極意義?
丁列明:貝達藥業四款產品納入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其中鹽酸埃克替尼、鹽酸恩沙替尼成功續約,甲磺酸貝福替尼、伏羅尼布首次進入,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國產創新藥的支持,對貝達藥業創新能力的肯定。
產品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一方面可以大幅提升可及性,在臨床上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讓更多患者受益,保障和增進民生健康福祉。另一方面,產品的創新價值得到實現,有利于增強科研人員的信心和動力,有利于藥企回籠資金再投入,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研發出更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