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由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主辦的第八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在蘇州如期舉行,眾多業內人士齊聚一堂,共同為醫藥行業的創新發展與投資機會建言獻策。大會期間,作為海歸科技企業代表,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博士分享了他對于醫藥創新和投資的觀點。
貝達藥業是一家以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藥物研究和開發為核心,集研發、生產、市場銷售于一體的高新制藥企業,成立20年來一直致力于新藥研發。丁列明博士作為公司的創始人,領導團隊成功研發出中國首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凱美納、首個用于治療ALK突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創新藥貝美納、首個治療腎細胞癌的創新藥伏美納、三代EGFR-TKI賽美納和浙江省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貝安汀。這些藥物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療效,也為公司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面對行業寒冬,丁列明博士首先分享道:“貝達本身就出生在冬天,可能抗凍能力強一點。從企業生存角度講,貝達當前已有五個產品上市,每年有20多億的銷售,已經實現了正向現金流,所以生存不是問題。但也要理智的對待目前資金上的現狀,一方面要保證重點項目,保證正向的現金流;另一方面,公司也得到銀行的授信支持,但我們用得不多,需要的時候可以用在刀口上,所以我們現在還有機會找一些好的項目、優質的項目”。
丁列明認為,要實現更好的醫藥創新,就要積極走出去學習借鑒先進經驗。他表示:“走出去,這是毫不動搖的。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研發項目的質量和創新性,貝達一直在積極推進重點的自主研發項目,以及積極推進對外優質的戰略合作項目,不斷地探索新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如何走出去,一開始還是要借船出海,但慢慢的到一定條件以后,我們也有力量造一個大船出去,所以這是一個大的趨勢。”
圖為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博士采訪現場
同時,丁列明也強調了行業的發展軌道,他呼吁,企業自己要理性,不能一擁而上,不要擠在很窄的路上,要有差異化。行業、協會、國家,要引導企業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針對“孤兒藥”研發難的問題,丁列明稱:“‘孤兒藥’的市場治療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民生問題。一方面需求非常大,另一方面由于每個藥的市場非常有限,客觀技術上限制了這個領域的開發。從企業的角度來講,投入產出比的動力是不足的,因此需要政策端和支付端的支持和覆蓋,做一些協同的配套,共同來解決這個難題。”
此外,丁列明還談及醫保話題,今年有四個品種參與這一次醫保的談判,除埃克替尼和恩沙替尼續保外,還有今年5月上市的貝福替尼(三代EGFR-TKI)和6月上市的伏羅尼布。
據了解,近些年共有150多個新藥在中國批準上市,貝達藥業貢獻了5個。作為一家具有使命擔當的高新制藥企業,其產品埃克替尼已上市12年,惠及50多萬名中國肺癌患者;第二個重磅創新藥恩沙替尼2020年在中國獲批上市,目前已完成全球多中心三期臨床研究,正在美國申報上市。若貝福替尼和伏羅尼布成功進入醫保,貝達藥業將更好的服務患者,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